中国卫生部1月6日提出目标,今后5年将进一步减轻居民的医药负担,使个人卫生支出占全社会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至30%以下,同时提高政府和社会的支出比例。
卫生部长陈竺在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,对“十二五”(2011年至2015年,中国第十二个五年经济社会规划阶段)的卫生发展提出一系列总体目标,宣示政府增加公共卫生服务供给,提升覆盖面和水平,为居民减轻看病负担的意志。
在中国,“看病贵、看病难”一直是舆论批评强烈的民生问题。
过去几年里,政府为缓解民众看病负担,开始扩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。根据卫生部数据,中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社会卫生总费用的比例,已经从2005年的52.21%下降到2009年的8.19%。
卫生部对“十二五”定下的总体目标,意味着个人卫生支出的占比将比2009年下降超过8个百分点。
其他的目标,包括到2015年,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,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,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,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,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等,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等。 不过,即使如此,中国可能还是无法解决居民因病致贫,或者原本摆脱穷困的居民因生了一场大病再次跌入社会底层的问题。
另据中国新闻网消息,陈竺在会议上坦承:当前民众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,重病大病医疗费用仍对城乡居民构成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。
陈竺提出,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,一个国家卫生总费用中,个人支出比重降低到15%至20%,才能基本解决“因病致贫”、“因病返贫”。 此外,还需要关注的是,中国近几年人均医疗卫生费用仍呈上升势头,其中由机制问题导致的不合理增长值得重视。
他指出,中国卫生发展中不平衡、不协调、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。在一方面,卫生资源配置、卫生服务利用、居民健康水平还存在显著的城乡、地区和人群差异。 此外,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总体上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,卫生服务的内部结构和发展方式上,也不同程度存在重治疗、轻预防;重规模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、轻精细化管理和机制转换;重高端技术发展、轻适宜技术普及;重技术服务、轻人文建设等问题。 而且,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,一些制约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。
具体医改政策尚有待完善
陈竺指出,统一高效的卫生管理体制和稳定的公共投入机制尚未形成,医疗卫生机构“管办分开、医药分开”等改革关键问题需进一步探索,一些重大的改革方向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,具体改革政策措施有待完善。
由于涉及的层面复杂,既包括医药卫生机制的专业与科学运行问题,又牵扯到积累多年的利益关系,中国医改一直面对着许多挑战。 以“医药分开”来说,过去政府减少公共卫生开支,就规定医院可以在药厂提供的进货价上加价15%,作为医院的补偿收入。这就慢慢养成“以药养医”的状况,许多医院对病人过量开药,医院总收入有一半至70%来源于药品销售收入。
卫生部在2005年宣布要彻底改变“以药养医”的机制,又在2009年开始建立取消15%加价的基本药物制度,但是至今基层过度用药的情况非常严重,尤其是抗生素、激素、维生素、输液滥用。
去年12月底,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就曾在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质询上透露,去年全中国输液用了104亿瓶,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,远高于国际上2.5至3.3的水平。